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圖/本刊資料ˋ中心)
台灣實施全民健保今年邁入第23年,從未有效落實分級醫療。鑑於台灣的醫療體系趨於崩壞,去年蔡政府上台,當時的衛福部林奏延部長和本人積極規畫如何推動分級醫療,其目的在導引民眾就醫習慣改變,並促使各級醫院診所的分工合作,讓民眾獲得更有效率的醫療服務,終在去年底擬訂六大策略及24項配套。
健保署統計,4月15日實施部分負擔新制後,4、5月的輕症急診病患確較去年同期減少,6月則較去年同期增加4.1%,貴報29日報導,認為這是分級醫療「破功」。不過,此一論斷也許過早,也要考量到一些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其一是入夏以來流感疫情突然增溫,許多民眾還不知診所可提供快篩,紛紛湧到急診就醫;其二則是遇到一例一休,不少醫院或診所在周六、周日乾脆減少門診或休診,以致假日的急診會人滿為患。
從健保署的數據顯示,今年4到6月各層級醫院的急診量為179萬多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4萬多人次。至於在門診就醫次數,今年4到6月為7216萬件,較去年同期7456萬件減少3.2%,其中至基層診所及地區醫院就醫占率都有增加,而至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占率則是略有下滑,顯示民眾愈來愈懂得就近找基層院所看病。
醫療生態的改變不是一刀兩斷,需要漸進式的改變,「有開始,才有改變的機會」,健保署願就如何落實分級醫療進行滾動式檢討,並搭配運用資訊管理科技,鼓勵醫界善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及「雲端藥歷」,在尊重醫療專業的前提下,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並將醫療資源妥善重分配給醫療人員與新藥新科技,這樣才是全民之福。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
發表迴響
抱歉,你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