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簡稱北醫)響應科技部去年特別推動的國際產學聯盟計畫(Global Research & Industry Alliance, GLORIA),成立北醫國際產學聯盟(TMU GLORIA BioMed)。以本身一校三院(北醫、北醫附設醫院、萬芳醫學中心、雙和醫院)的研發能量及資源為核心,主軸「新藥」及「醫材」兩大方向,期吸引國內外一流廠商結盟,促進生技醫藥商品化發展。

台北醫學大學響應科技部推動的國際產學聯盟計畫(GLORIA),成立北醫國際產學聯盟。(攝影/林嘉慶)
Medical-lead engineer解決臨床醫療未滿
台北醫學大學2015年成立了醫學工程學院(簡稱醫工院),院長陳志華表示,近年來,北醫積極轉變,實踐校園創新創業的文化與氛圍。
醫工院首先從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所設立開始,接連於2016成立奈米醫學工程所、2017增設生醫光機電所及醫工大學部,無論從學生課程安排、指導研究安排、教師「KPI」評選制度,皆以鼓勵實現研究產品化為目標。
去年,配合科技部產學聯盟計畫,北醫成立國際產學聯盟(TMU GLORIA BioMed) ,集本身一校三院(北醫、北醫附設醫院、萬芳醫學中心、雙和醫院)的研發能量,更是以多面向資源,期加速新藥與醫材基礎研究走到實際臨床。
醫工院本身就是相當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北醫成立醫工院、開發前瞻性醫材的優勢在於,我們是懂工程的『醫師』,深諳真正臨床上的醫療未滿(medical unmet need)族需求。」陳志華說。
醫工院仿效史丹佛SPARK計畫,規劃成立的跨領域學院甫於去年成立,並已開始培育大學部學生組隊、執行創業題目。
研究所教學也首開先例,規定研究生至少有兩位指導教授指導研究,其中一位指導教授必須為醫師,希望以臨床經驗介入前端研究,更為直接地從研究出發點開始,就有更深、更廣的臨床應用思維。
醫工院目前已有許多傑出的研究,透過商品化中心與事業發展處的協助,早期規劃專利布局、媒合產學合作、技術轉移或是衍生新創事業體(spin-off)。
院長陳志華表示,產學聯盟的成立不僅整合了各校院的學研醫中心資源、核心設施,更重要的是,4,000床的臨床資源,包括聯合臨床試驗中心、臨床大數據、巨量影像資料庫,都是有力的產業化加速器。

北醫醫工院院長陳志華認為,醫工院開發前瞻性醫材的優勢在於,我們是懂工程的『醫師』,深諳真正臨床上的醫療未滿族需求。(攝影/林嘉慶)
「事業發展處的商業化輔導,讓過去的醫材及新藥開發,不只從bench走到beside,現在更走向Business。」陳志華說道。
藥物化學領頭羊 大學研發本土新藥
歷史悠久的北醫藥學院為創校三系之一,而今年新上任的院長劉景平以小分子藥物、藥物化學見長,近期最受矚目的研發亮點MPT0E028為國內第一個由大學自行研發,並通過美國FDA及臺灣TFDA人體臨床試驗許可(IND),正在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的本土潛力新藥。
劉景平表示,新藥開發漫漫長路,有幸得校方及國家型計畫辦公室長期支持。目前正積極尋求國內外共同開發與技轉合作的創投公司和生技醫藥公司。從去年10月的BIO Investor Forum(BIF)、今年年初的JP Morgan大會,皆積極與國際藥廠如AbbVie、J&J、GSK、Celgene等有所接觸。

今年新上任的北醫藥學院院長劉景平以小分子藥物、藥物化學見長。(攝影/林嘉慶)
MPT0E028為pan-HDAC抑制劑,正在進行的一期臨床試驗計畫於今年年底完成,並規劃2019年進入二期。臨床二期設計以單一療法針對nasal NK/T cell lymphoma(鼻型NK/T細胞淋巴瘤)作為治療標的,另外,也設計與放射療法合併,進行大腸直腸癌晚期治療。
HDAC抑制劑類抗癌藥物在2006年便首先由Merck開發,命名Vorinostat(SAHA)。劉景平表示,即便陸續又有三個相關藥物上市,然而,MPT0E028從一期臨床中諸多數據就已顯示、證明MPT0E028是「me-better」優勢藥物。
於國際會展期間,深獲幾個大藥廠的關注,尤其針對大腸癌方面的成果,由於市場看好,吸引了許多大藥廠的目光。劉景平也提到,MPT0E028所針對的NK/T細胞淋巴瘤特別好發於華人,也是個值得關注的著力點,預計到2025年具有23億美金的市場。
除此之外,旗下已獲專利的新藥還包括針對異質性肺纖維化、多發性骨髓瘤、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等的適應症。
細胞治療、再生醫學 國內首個頂尖核心實驗室
為因應國內細胞治療仍屬臨床試驗階段的新興產業,北醫獨具領先思維,分別以各項計畫強力推動該醫療領域的應用發展。
於2015年整合成立校級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於2016年1月順利落成、啟用國內大專院校第一間製備臨床級細胞治療產品的GTP(Good Tissue Practice, GTP人體組織操作優良規範)實驗室;並緊接著於2017年開始招生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國際博士學位學程,積極培育相關高階人才。
GTP核心實驗室主持人、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彥華指出,「而若將細胞視同藥物,製備過程同傳統小分子藥物等一樣嚴謹,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細胞治療將能滿足廣大患者在醫療上的尚未滿足的需求。」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雜誌》,完整報導請見2018年Vol.54)
發表迴響
抱歉,你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