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014. 11月號目錄 > 開放文章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2014. 11月號
專訪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總裁
陳清祥:「台灣無法進攻全面性市場,走出利基路徑或歐美結盟…。」

文/林亞歆


中國崛起的醫藥市場,造就了華人特色的醫藥產業,也為台灣醫藥產業帶來絕佳的市場切入契機。但許多生技業者前往中國發展,對中國佈局規劃沒有頭緒,更有不少台商僅參考前人案例就盲目投入,結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甚至導致失敗。


陳清祥指出台灣廠商應強化國際化策略佈,加強更多國際合作或跨領域的資源整合。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台灣最大的財務「專業服務公司」,也是台灣已深入大陸市場企業的主要專業夥伴之一。勤業眾信下設五大部門,對兩岸審計、稅務、財務咨詢、管理顧問及企業風險評估等有完整的服務鏈。

過去,勤業眾信許多客戶主要來自製造、科技及金融業,近年來,有不少新興產業加入,如生技、文創、電子商務及連鎖通路等,勤業眾信總裁陳清祥接受環球生技月刊訪問時並表示:「生技醫療產業是成長是最快速的領域。」

事務所因此特別成立「醫療與生技產業」小組,投入新興產業的服務開發。除了一般稅務會計和審計簽證服務外,為更了解產業專業特性,還細分為:醫藥、醫材、醫管和醫美、農業和生技等4個類別,由不同團隊負責,更定期為客戶舉辦財務專業相關的研討會,如生技醫療產業IPO 及併購等議題。

醫療生技客戶佔同業最多
統計至今年9月底止,共有28家醫療生技領域上市上櫃公司為勤業眾信的客戶,占產業中IPO總家數的31%;醫療生技領域外企來台IPO部分,勤業眾信占有最多(43%)。另外,勤業眾信在醫材與農業生技領域中,目前擁有最多公開發行以上的企業客戶,分別為21家與8家。

陪伴客戶深耕大陸多年,見證中國醫藥產業在全球藥品市場版圖上崛起,根據中國醫藥信息工業中心統計分析,2013年中國的醫藥工業整體銷售已經突破2萬億大關(21543億),銷售市場年成長率仍維持在17%左右。

陳清祥表示,面對比鄰這塊同文同種、受世界矚目的新興市場,台灣正處於銜接中國的樞紐位置,且隨著兩岸醫藥合作的持續推動,這為台灣醫藥產業帶來絕佳的市場切入契機。

不過陳清祥同時表示,勤業眾信無論從生技醫藥本業、或其他積極轉型跨入生技領域的客戶身上又看到,因為大陸生技產業結構、政府政策、新藥審查制度、專利保護等都還不成熟,「許多生技業者前往中國發展,但對中國佈局規劃沒有頭緒,更有不少台商僅參考前人案例就盲目投入,結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甚至失敗。」

為進一步協助台灣產業順利進入中國市場,並在這波生技醫藥潮流中搶得先機,勤業眾信委託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進行「兩岸醫藥產業環境及華人特色疾病用藥發展」產業調查與分析,以掌握中國產業環境變遷對台灣企業在中國市場經營的影響因素,並從中分析出經營中國市場的成功關鍵要素。

這次調查結果,DCB產業小組歸納了醫藥產業經營成功的因子,勤業眾信也將提供客戶更清楚的策略定位,作為發展中國市場規劃的指標,希望幫助台灣生技醫療企業找出有自己特色的發展方向與出路。

以下,是總裁陳清祥和其專業團隊的第一手經驗分享。

問:從勤業眾信這幾年的服務經驗中,中國市場中的台灣生技醫藥產業有哪些具體的挑戰?

陳清祥: 台灣位於亞洲的樞紐位置,面對台灣海峽彼端的中國市場,我們看起來在文化、語言、位置上都擁有絕佳優勢,但從各領域看來,中國市場都不好攻入,受到法規、政策限制的生技醫療領域更是如此。

在這次的產業研究過程中,訪談了許多相關企業的經營階層,他們普遍提到,中國醫療產業相關法規與政策限縮了台灣企業的發展空間,大家憧憬的中國市場根本是「看得到吃不到」。

在所有的問題中,法規真的是最無解的。中國目前也似乎有意憑藉龐大的市場,在國際的法規面獨樹一格,造成很多廠商對在中國設廠有很多猶豫,更擔心未來產品無法與國際法規接軌,造成無法外銷的窘境。

除此之外,若想在中國取得藥證,潛規則與關係也是少不了的,台灣廠商幾乎只能尋求與中國公司合作,才能爭取加快登陸的速度。

勤業眾信親歷過許多兩岸企業的洽談,卻發現台商仍多單打獨鬥,對商業談判、讓利規劃等無法掌握太清楚。台商與中國公司合作中缺乏信任,兩方常會因為讓利問題,或因為資訊不對等的關係,最後導致合作延宕或破局的情形頻頻發生,真正成功的案例不多。

問: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比大陸早一步,對積極發展的大陸本土企業在技術上、制度化、國際接軌等能力有優勢嗎?
陳清祥: 相較於大陸,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確實發展更早、也更國際化。但中國這幾年來,特別是2006年後(另一波在歐美金融危機後),同樣積極發展生技醫藥產業。

大陸政府政策以十分優渥的工作條件交換世界頂尖的研發人員及其研究結果,在市場和獲利雙重誘因下,包括台灣在內的國際生技人才被吸引到對岸發展。

近幾年來,國際藥廠都到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加上新興的海歸派企業,大陸國際化水準已經無法輕忽。反觀,台灣產業整體國際化的組織建構、策略發展能力並不足,儘管技術卓越,但仍無法有效行銷到國際,許多大陸的大藥廠反而對台灣廠商的能力和技術都仍有些存疑。

人才一向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優勢,但由於生活漸趨安逸,若不繼續努力、積極走出去,台灣人才在國際化與對接的能力很快就會被超前。

陳清祥指出,中國市場發展有很多挑戰,台灣資源有限,無法進攻全面性的市場,只有走出利基的路徑,才能看到一線生機。

>>本文截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4年11月號...


2015年9月號

中國審批改革深水炸彈
引爆兩岸生醫業大洗牌

8月18日,中國國務院一紙國發 [2015]44號文 –《關於改革藥 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出臺,揭示中國藥品審批向歐美超趕的決心。

本期目錄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