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015. 7月號目錄 > 開放文章


Opinion | 名人語錄 2015. 7月號
2020 生物經濟時代 台灣生技國力發展策略
From “Heal” the world to “Feed” the world

整理 / 楊傑名




2012 年,美國發佈「國家生物經濟藍圖」,宣告未來美國將優先投資生物技術相關產業。同年,歐盟布魯 塞爾會議也通過「歐洲生物經濟」行動方案,將透過跨領域產業方案朝向永續經營。

OECD 組織早於 2009 年即由全球 34 個市場經濟國家,則於 2009 年,制定「2030 生物經濟願景政策」方 案。其他國家如澳洲「生物技術與澳洲農業」、日本「生物技術戰略大綱」;韓國政府為推動生技發展更成立專 責「生技委員會」。預計 2020 年全球生物經濟規模將達到 15 兆美元,超越資訊經濟,成為繼電腦網路後,全 球最強大的經濟力量。

中國中科院估計,全球生物經濟平均成長率介於 20 ∼ 25%,但台灣 2009 ∼ 2013 年生物經濟平均成長僅 為 5.16%。生物經濟時代來臨,各國都準備迎風起飛,在 ICT 交棒後,台灣的航道在哪裡?

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鑑於此,於 2015 年 6 月 25 日,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0 生物經濟時代— 台灣生技國力發展戰略」研討會,邀請生物經濟領域的各方專家,探討這項與台灣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議題。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
丁詩同

「生物經濟相關政策加持 2021 年目標產值 4 兆、就業人口 10 萬。」

生物經濟是以生物科技為主軸所發展的經濟體,過去 生技發展集中在「Heal the world」的概念,主力生產醫 療及健康產品。後來基因轉殖技術逐漸應用到稻米、魚類 等農漁業,改善一級產業的生產效率,生技發展方向漸漸 轉為「Feed the world」。近年,更進展到下一個進程, 如生物材料合成、生物燃料及生物製劑等。

生物科技過去發展的重心在產品研發與製程,未來帶進經濟學概念,要讓供應端知道需求端的需求是什麼,才 能使產品開發更快,學用連結更好,讓台灣與國際連結更緊密、更有利創業。

生物經濟也是台灣總體經濟轉折的關鍵。國家經濟 環境若不好,失業人口就多,而科技會報辦公室被交付的 任務,就是要找出台灣生技產業未來的發展還有什麼可能 性,如何讓這個產業發展得更蓬勃。

政府曾推出許多方案,如兩兆雙星、生技起飛方案 等。10 年間,生技產值從 2005 年新台幣 1,600 億到去 年新台幣 3,000 億,上市櫃公司的市值從 2005 年新台幣 702 億到去年新台幣 6,371 億。

今年起,希望能推出 2 個 5 年期的生物經濟計畫, 願景是讓國民更健康、生活更安心、農業更優質、發展更 均衡。發展方案包括法規調和、人才培育、技術提昇、環 境及資金協助、落實產業化與國際化等,2021 年的具體 目標要達到產值 4 兆以及就業人口 10 萬。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執行長 
賴博雄

「生醫產業推升國家競爭力 打造健康、醫療、照護黃金三角。」

生物醫療產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產業,根據統計, 2014 年全球醫療支出規模約 7.5 兆美元,推算醫材廠商 的總產值約為 1,500 億美元。

台灣約占全球生醫總產值 3%,但台灣醫療支出卻只 占全球 0.54%,顯示台灣對醫務及醫療產品的給付雖相對 低於歐美日醫療大國,卻仍與全球 GDP 0.67%相當,這 些數據指出台灣確實是具有醫材、醫藥品生產競爭力之國家。

台灣在發展醫材、醫藥產業實有相當深厚之利基條 件。包含臨床整備度高,目前共 22 個醫學中心,大部份 都有參與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之經驗;科技配套領域如微 機電、光電、資通訊等,其設計與製造品質相當優異,正 可投入醫材及複合型治療方式之創新開發;法規科學持續 升級,增強生醫產業廠商進入國際市場之能力,除 cGMP 維護外,較新的 PIC/S 系統亦跟進;產業發展之資金與人 力,最近亦相對充裕,較具規模的投資基金逐一成立。

亞洲地區是台灣生醫產業的利基市場,但仍需繼續強化臨床支柱,深耕健康科技,並就近連結日本、澳洲與新 加坡之相關能量與週邊市場。
生醫產業之未來三大目標為改善臨床效益、增進病 人福祉與控制成本,進而提昇綜合人本質量。相關單位也 應透過研究、開發及臨床三階段運作考量打造生醫產業在 健康、醫療與照護之黃金三角連結,在全球經濟主戰場立足。



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 蔡秀娟
「推動主題式由上而下之整合 需各部會共同為創新產品加值。」

近年來隨生物科技的突飛猛進,衍生龐大的生物經 濟規模,以前瞻性生技連結跨領域科技的創新,將滿足更 多人類需求並帶來更大商機,讓全球各國對生物經濟的前 景充滿期待。然而,台灣若要勝出就必須有高度國際競爭力,需要投資、掌握創新的關鍵技術及商業模式。

2013 年 10 月「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 (BTC) 的部會意見,提出台灣生技新藥發展利基以聚焦蛋 白質藥品之開發為主軸。

初期是以精進生物相似藥之量產製程技術,加速產 出國內廠商取得第一個生物相似藥核可藥證,創造出口產 值。

中長期則加速創新抗體工程技術及新型抗體藥品之 開發,例如雙特異性抗體、抗體複合藥物體、膠原蛋白支 架技術、醣蛋白藥物之開發,以台灣品牌新藥做為最終目標。

生物經濟發展上,也應透過跨部會整合,推動主題 式由上而下之整合研發計畫。以健康產業為例,台灣工研 院、生技中心、國衛院、藥技中心及金屬中心等法人在生 技研發轉譯及產業化已有基礎,在經濟部技術處及跨部會 指導下,已多次召開產、官、學、醫跨單位的專家座談及策略會議。

在此合作平台下,各部會應共同檢視台灣利基及優勢,找到製藥、醫材、健康照護及相關服務高附加價值的 創新方向,共同策劃生技產業發展以強化經濟動能。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王健全
「建立自己的獨特性與差異性 台灣發展生物經濟應帶動新興行業的創立。」

台灣發展生物經濟有其必要性。中研院院長翁啟惠 說,未來將有超過 50% 的產業都與生物科技領域相關。

最近中國串起「紅色供應鏈」,正逐步瓦解台灣的電子產業鏈,以前台灣曾幫聯想代工,但未來要幫聯想代工 的機會是「連想都不用想」。面對中國供應鏈的入侵,未來台灣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獨特性與差異性。

台灣的優勢是能讓民眾感到安全、安心,智財權及認證保護周全,產品特性少量多樣、客製化及創新,都是生 物經濟可以利用的要素,也是台灣能不受中國的影響並走出一片天的方式。

另一方面,台灣目前平均薪資很低,民眾普遍認為原 因出自製造業的低薪資,但其實是服務業的薪資走低。經 統計,服務業人口占台灣總人口數的 6 成,但台灣大部分 的服務業工作在早餐店、飲料店、仲介和手機店等。然而, 這十年來高等教育人數成長過剩,導致高階人才供給,但 是低階人力需求,使學歷嚴重貶值。

近年的教改,變相地鼓勵每個學生都去唸大學,過去 高職或五專畢業生,一年約有 15 萬人,後來這些人都去 唸了大學,基層工作一下子就少掉 15 萬人。等到這些人 畢業,每年又相對多了 15 萬人來競爭服務及研發工作。 因此國家應發展生物經濟讓一些新的領域出來,並帶動相 關的服務業,才能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 曾惠瑾
「國際化是台灣生醫商業發展唯一出路 以病患為價值中心往中上游並掌握價值鏈之競爭優勢。」

2010 年歐巴馬的醫改政策 ( 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 PPACA) 對生技醫療產業影響重大,包括全民健保 覆蓋率擴大,政府因受限預算,嚴控產品成本;醫療更 重視以病患及醫療成果為價值中心;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 按醫療週期包裹式支付制度,使銷售通路 益形集中等。

近年,國外生醫企業逐漸轉型,走向全方位服務 (Total solution),如 Medtronic 收購 NGC 醫療,為醫院 提供管理服務;心血管疾病醫材公司 St Jude Medical, 推出遠距醫療照護之心律調整器,由醫院出租給術後居家 照護病患。

全球亦掀起併購風潮,有些為增加市占率,如 Medtronic 購併 Covidien、Baxter 公司併購 Gambro;有 些則為擁有特定領域優勢,如 Hologic 併 Gen-probe 獲 取體外診斷產品技術,整合影像診斷與體外診斷的互補性 與精確度;另外則為建立全球化佈局策略,如 Medtronic 併康輝,補足中國通路體系及中低階產品線。

回顧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現況,因本土市場小,國內生技公司規模多為中小型,很少有能一手包辦價值鏈的大公 司,國際化是唯一出路。

台灣其實不乏技術優質之廠商,應可參考國際趨勢,以病患為中心,構思醫療相關產業之服務流程與架構。有 鑑於國際大廠越來越走向全方位服務,台灣廠在下游耕耘益形困難,應改變方向往上、中游發展,並掌握台灣工程及製造優勢,尋找醫藥、醫材委外商機。



世博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周延鵬

「專利數量全球名列前茅但市場價值仍低落 台灣發展生物經濟迫切需要專利戰的能力。」

不管科技業或生技業,亞洲廠商只要登上國際舞台, 就免不了要打專利戰。台灣的專利數量在全球名列前茅, 但企業 1 年僅收取約 40 億元權利金,代表公民營單位投入 5 ∼ 7,000 億元研發出來的專利其市場價值低落,而人才不多、方法不對及工具錯誤,是主要問題。

其實台灣生技業過去很多案子,技術含量很高,但專利品質卻很差,台灣很多時候是專利從業人員把有技術價 值的發明搞砸。

生技專利的撰寫需要很謹慎的步驟,只要專利有瑕 疵,就不會有市場需求,發明到最後會變得一文不值。專 利講究絕對的品質,沒有好的品質,技術含量再好也沒有用。

過去,台灣專利所累積的經驗都是面對 ICT 成熟的企 業去思考,但生命科學領域的成果大部分出於早期研發階 段,需考量的細節更為繁瑣,以台灣的環境及訓練,很少 具備這樣條件的人才,這是台灣急需加強的領域。在 ICT 產業,別人告你是要你的錢,但在生醫產業,別人告你會是要你的命。

世博公司近期宣佈轉投資成立「專利雲」公司,提供 約 4,600 萬筆各國專利資料庫,供各企業查詢應用,並建 置完整營業資料保護「桌面雲」、「機密雲」和「自由雲」等機制,留住人才與技術,也能充分保護跨國的專利資產 營運機制,並將技術轉成優勢專利再以跨國專利資產方式營運。



泰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雅俊

「追蹤國際腳步掌握核心技術 著重選題方向與市場競爭力分析。」

台灣生技新藥開發公司大略可以分為 2 種企業型態, 一種是「研發型」,也就是專門投入研發技術或產品,將來再授權給國外大廠,賺取授權金或上市後的部份專利權稅。
另一種是「研發加營收型」,這類公司營運方向是針對一個特定市場,大部份營收來自產品銷售,泰宗的經營策略即是以預防及治療肝病的新藥為產品發展主軸。
相較下,研發加營收雙管齊下的企業,除了能帶來穩定營收來源支持產品線研發,同時,能透過國際市場行銷資訊,給予企業更準確之國際需求與產品開發策略。
在新藥開發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選題方向,建議選擇未來有利市場行銷或是與各大藥廠能夠接軌的題目,並根據自己擁有的優勢技術或平台發展。
市場及競爭分析亦是重要的一環,台灣的研究機構其實都有很好的研發成果,但必須考慮這些研發成果應用到市場上,是否有其行銷效果,甚至成本利益之比例是否符合效益。
另外,要時常追蹤國際腳步,完整的國際市場分析能告訴我們是否值得再繼續投入資源,有時候若發現落後國際太多,需考慮適時地收手。
一個新藥的開發最成功的不是讓藥品儘快上市,而是在對的時間停止開發,這是對公司最有利的決定,否則走到越後面的階段才停止,公司的損失越大。



鐿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永芳

「『作為方向』x『資源投入』x『資源使用效率』自創差異化轉型醫療器材廠的成功方程式。」

鐿鈦科技的前身為鐿鈦興業,於 1994 年成立。營運初期,專攻螺絲釘自動包裝機,且成功開發出全世界速度 最快的包裝機。

後來鐿鈦跨入代工包裝業務及精密扣件的產品,觸角 更延伸到工業機械、電子電器及金屬製品等產業,合作客 戶包括 Panasonic、Ingersoll Rand 與 Stanley 等國際級廠商。

目前鐿鈦已轉型成醫材供應商,產品有 58% 為醫療器材用金屬零組件、31%為精密扣件、11%為微波開關, 超過 95%的營收來自外銷美國、歐洲與日本。其醫材產 品已被廣泛運用在開腹手術、微創手術等高階醫療領域, 可見鐿鈦的技術深受國際市場肯定。

一個企業成功的方程式是「作為方向」乘上「資源投入」再乘上「資源使用效率」。而鐿鈦轉型成功的因素可 歸納成 4 項,包含前置量的運用、方向差異化、產品研發 與全球行銷並重的彈弓理論以及天助自助的外溢效果。

紅海、藍海都不如自創的海來得好,應從外界需求及公司可運用資源思考,連結可能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去製造差異化,鐿鈦未來將朝向自有品牌發展。

醫材產業特色為少量多樣、類別豐富、構造不複雜,這種產業型態很適合中小企業發展,且醫材為量少、價高的產品,因此對土地、用水、用電的需求不高,廢水、廢氣的排放少,對人才需求高,符合社會期待,值得政府全力支持。



鼎唐能源科技公司執行長 童遷祥
「用科技帶動農業發展,瞄準生質能源未來潛力。」

綠色能源將特別受到全球重視,經統計,未來每年平均要花費 1.6 兆美元才能把全球氣候變遷控制在攝氏 2 度 以內,這會是綠色能源發展的機會也是挑戰。

運輸方面,2050 年汽車數量會比現在多 1 倍,若要 控制氣候變遷、減少碳排放量,屆時全球平均油耗要比現 在少一半,而生質能源的利用效率需是現在的 10 倍。

生質能源的發展限制,在近年糧食短缺的情況下,不適合利用食物作為生質材料;發酵後的燃料則不適合使用乙醇,因與水的親和性高。而丁醇因能量密度高,且與水親和力較低,因此適合作為未來生質能源之材料。

從工研院衍生的鼎唐能源科技,擁有全球獨家的再生能源技術「近無碳損纖維素生質丁醇技術」,可以利用稻梗、甘蔗渣等農林廢棄物,轉化為生質石油,取代過去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也能避免糧食短缺。

目前,生質丁醇的生產過程已能在實驗室達到 100% 溫室氣體減量,比生質乙醇減少 20 ∼ 30%的原料成本, 且量產之每公升丁醇成本也壓在 20 元新台幣以下,品質 穩定並能迅速進入化學品市場與化石丁醇競爭,因此獲得 許多資金挹注。

未來,鼎唐預計與美國、瑞典等國際企業合作,結合料源、資金及技術,興建可獲利之示範廠,可大幅縮短生 質燃料技術商業化時程與風險。



瑞寶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章修綱

「建置創新疫苗專利平台,目標全球動物用疫苗市場。」

瑞寶最大的 2 個特色,其一是做別人不會做的產品, 解決棘手的畜牧難題。傳統的疫苗製程是用培養病毒的方 式來做,透過將病毒弱化後,再打回生物體內產生對應抗體,而這類抗體僅能達到預防的作用。
瑞寶由農科院動科所引進「綠膿桿菌外毒素標靶專利 技術平台」,此平台能利用細菌製造蛋白質疫苗,突破傳 統動物疫苗開發及生產模式,能驅動 T-Cell 免疫機制,直 接攻擊病毒,即使病毒已進入細胞,此類疫苗引發的免疫 反應依舊能清除病毒,進一步達到治療的效果,並避免終 身帶原。

另外,此平台沒有一般活毒疫苗相互干擾其免疫作用,因此可作成多價疫苗,方便農戶們使用、節省成本並 減少豬隻被干擾。藉著農戶改變使用疫苗的習慣,也能形成戰略性優勢來攻佔市場。

瑞寶此項新型疫苗的成功研發,將解決養豬棘手的疫病問題,如:豬生殖與呼吸道綜合症(藍耳症)目前,針對藍耳症的疫苗已在台灣和俄羅斯取得藥證。除了豬隻的疫苗,瑞寶也將運用此平台,延伸開發其他動物或寵物疫苗。

第二個特色是做大家都在做的疫苗,但效果做得更好,成本更低。除引進潮汐式細胞培養技術,要將各種病 毒的生產,逐步發展成以細胞培養取代蛋胚培養,巨幅降低成本及汙染,並從學界引入新種毒,增強免疫效果。



>>本文摘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5年7月號...


2015年10月號

精準醫療潮 台灣靜悄悄

「精準醫療推進器」,預計2015-2021年投入93億美元。 「精準醫療」讓世界生命科學界如此狂熱追隨,世界潮流正「精準」來襲,台灣在哪裡!?

本期目錄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