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部技術代理處長林德生。(攝影:林嘉慶)
經濟部技術代理處長林德生以「臺灣發展精準健康產業之優勢及國際合作推動」為題分享,他表示高齡化趨勢下,健康餘命的提升已是各國重要政策,隨著醫療發展,平均餘命(2020/80.4歲)與健康餘命都(2020/71.8歲)明顯增加,但兩者間落差也逐年加大。近年,精準產業蓄勢待發,該趨勢正是以提升健康餘命、推動跨域合作、整合多元數據為主。
他表示,這些趨勢會架構在數據來源與整合上。根據國際資料公司統計,過去短短幾年,醫療領域數據成長超過14倍。除了健保資料外,現在的穿戴載具、Biobank基因、生物檢測等數據,都會變成前瞻研究、疾病診斷與治療與自我監測管理的運用工具,因此,也會衍生例如:精準診斷/治療、精準預防、精準照護等多元創新產業。
臺灣該怎麼做? 他表示,臺灣有充沛且高品質的數據資源,包括:目前的32個人體生物資料庫、超過16萬筆癌登檔、健保資料庫、超過29.000家健保特約醫事機構,以及全球排名第三的半導體產業可執行數據的運算,臺灣BioxICT的新創產業與服務也因應崛起,目前已有超過100家新創投入精準醫療廠商。
他建議,臺灣重點發展方向可朝,數據經濟模式的「資訊數據處理」發展,他解釋,臺灣有很多健保資料,但能用在精準醫療上的只有15%。因此,需要進一步撈出可用的數據。
另外也可透過跨域整合朝向「前瞻技術自主研發」,包含:基因定序、生物資訊分析、伴隨式診斷等,或是將新型醫材IoT化、輕量化、微型化;以及後續的「創新服務整合」,最終拓展到國際市場。
林德生也強調,運用科技產生的新技術新服務,場域驗證也很重要。臺灣的都市城鄉發展,有密集的醫學教學中心,也有高分散式的地方診所,都是打造國際級很好的驗證場域及創新產品服務。
經濟部在產業發展推動政策上,也透過醫材等公會赴海外展團行銷、也有海外據點推廣我國醫療產品,這次因疫情影響,台灣經貿網也設置防疫產品專區以數位行銷方式推廣,積極與國際廠商共同進行產品及服務開發。
他表示,生技行業是投資期長、高風險的產業。政府也正積極透過盤點及系統式發掘案源,盼能「精準化」國際招商,吸引關鍵技術外商來台投資。
而即將落日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目前正在修訂,將針對人用新藥放寬新劑型、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以及其他策略生技醫藥產品納入租稅優惠鼓勵。
林德生最後表示,生技產業轉型,精準健康先行,以臺灣利基優勢,數據運用不只是「建檔」還要能「商業化」;藥品開發不僅是「治療」、更要能「精準」;醫材創新不只做「監測」還要「預測」;在國際合作推動上也不只是做「驗證」,還能推「技術合作」。
🔔更多BTC即時報導,請鎖定環球生技:http://bit.ly/BTC-tw
發表迴響
抱歉,你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