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015. 2月號目錄 > 開放文章


Industry | 產業 2015. 2月號
亞洲區少數國際級藥物開發基地
17年國衛院生藥所 煉造台灣新藥研創國力

文/林亞歆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發展迄今17年,建立了新藥從上游至中游完整研發技術平台,目前有15項研發中先導藥物與候選發展藥物,其中7項已進入臨床前研究或Ⅰ期臨床試驗,更有4項藥物已接棒廠商,進行後續開發,若論整體投入與產出績效,研發成果甚於國際中小型藥廠、生技公司。2015年才開始,產業界技轉或委託開發案已接踵而來,堪稱為台灣生技新藥開發的秘密基地。


石全博士是生藥所第三位具多年國際產業經驗的掌舵者。

2010年升格改制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下稱生藥所)成立初衷即擔負「建構台灣新藥研發能力」的責任,以創新藥物的應用研究與開發為目標。

目前,有兩項開發的新藥已成功進入臨床Ⅰ期試驗,雖然距離真正上市或許仍有長路在前,「但10幾年累積的研發量能,堪稱一家國際級藥廠的研發實力」,2014年4月甫上任的國衛院生藥所所長石全博士說。

「以生藥所精實的人力,比較其所投入之成本與產出,成果更優於國際中小型藥廠或生技公司,這是非常吸引人的。」也讓石全在參與30餘年國際藥廠、美國生技公司經營後,總結個人新藥開發經驗,選擇台灣作為貢獻並發揚光大的歸宿。

石全的上任也為生藥所帶來新氣象,不僅有多項與國際新藥開發潮流俱進的決議,如2014年起規畫投入老年疾病相關藥物,(包括:阿茲海默、退化性關節炎與失智症等),以及蛋白質藥、抗體藥等生物藥開發。

最讓業界關注的是,生藥所將開放部分研發技術平台委託接案,結合產業落實研發成果商業化開發。稍改以往埋頭低調的風格,「走出去」也「引進來」,期望為台灣發揚新藥研創的國家實力。

掌舵者出自國際藥廠 促成台灣多項第一
生藥所前身為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成立於1998年,當時請來曾任職於羅氏藥廠研發主管、現任太景生技執行長的許明珠博士擔任組主任,盼能帶入產業化的思維與視角,許明珠任內也為生藥組建立如一般生技公司或藥廠的管理架構及運作模式,並為台灣首度引進自動化新藥化合物快速篩選平台(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目前此平台仍為生藥所新藥開發的利器之一。

2002年,目前為中天集團延攬,擔任台灣最大私募基金鑽石生技副總裁的趙宇生博士接任組主任 (2010年起為所長),於美國默克藥廠任職逾20年的他,除積極拓展與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與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的整合,擴充研發量能,更致力於促進生藥所與廠商間的互動。

目前生藥所成功技轉產業的藥物,均為趙宇生任內引領團隊所開發,包括4項候選發展藥物技轉給杏國新藥、健亞生技與中天生技等廠商。他也推動促成台灣藥廠整合成立產業聯盟(P-Team),銜接研發單位進行產學合作,為台灣開創一個新藥集合研發的開發模式。

步步走來,生藥所不斷成長,漸成為台灣新藥研發的火種源,於是2010年升格為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成為國內唯一涵蓋基礎生物醫學、基因研究、疾病標的與藥理機制研究,到中游臨床前發展與臨床醫學的法人研究機構。

2013年趙宇生退休後,國衛院延攬擁有近30年國際生技醫藥產業經驗的石全擔任生藥所第三位具多年國際產業經驗的掌舵者。

任職於禮來藥廠25年的石全,曾參與「抗葉酸製劑合作開發計畫」並成功研發愛寧達(Alimta®)-世界首項治療惡性肋膜間皮癌與非小細胞癌肺癌的藥物,更是第一位獲得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化學英雄獎」的台灣人。

但除了經驗老道、能主導航行方向的船長們,新藥研發更少不了精良且分工確實的團隊。目前,生藥所共有170餘名成員,其中來自各領域的專任研究員(PI)有21名,每一個新藥開發案都是新的一次乘風破浪,從各自專業出發,解決藥物開發的各種技術問題。

「新藥開發最難的,就是團隊中各領域專家彼此間的協調配搭與合作。」石全強調,新藥開發相關領域的人才可能不難找,但若未經長期磨合、培養默契,就算組成團隊也是雜牌軍,「新藥開發經驗、知識需要長時累積,無法一蹴可幾。」他補充。


>>本文截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5年2-3月合刊號...


2015年9月號

中國審批改革深水炸彈
引爆兩岸生醫業大洗牌

8月18日,中國國務院一紙國發 [2015]44號文 –《關於改革藥 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出臺,揭示中國藥品審批向歐美超趕的決心。

本期目錄

回到頁首